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gxj.lanzhou.gov.cn

坚持创新驱动 引领兰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振兴“兰州制造”走向深入
发布日期:2021-03-15浏览次数: 字号:[ ]

坚持创新驱动  引领兰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振兴“兰州制造”走向深入 

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命脉,工业则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2019年11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兰州市振兴制造业实施方案(2019-2025年)》。这是兰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部署方案》和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有关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新时代兰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抉择。

《方案》印发以来,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国家和省市“六保”“六稳”工作要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坚持存量拓展与增量培育并重,调结构、增动能、优服务、稳增长,振兴“兰州制造”走向深入。工业经济,2019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020年增长3.2%,实现稳中向好;工业投资,2019年工业投资增长21.31%(制造业增长22.89%),2020年增长26%(制造业增长24.4%),连续两年实现高位增长;工业招商引资,2020年新引进恒大新能源动力电池等制造业项目148个,签约总额421.49亿元,累计到位资金66.24亿元,顶级工作硕果累累。 

牵住“牛鼻子”,抓在“点子上”

一是牵住“上下联动”这个“牛鼻子”,由市工信局牵头成立市振兴制造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细化21个产业、9项专项工作要点,通过2次专项督查,靠实市、区县及部门联动抓落实的主体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各成员单位积极作为、齐心协力,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抓住“政策先行”这个“好点子”,制定出台《兰州市市级振兴制造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兰州市振兴制造业发展投融资实施办法》《兰州市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发展的支持政策》3个振兴制造业配套政策,通过对三区企业专项奖励、投融资支持项目建设、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方面,释放红利,为振兴制造业提供政策支撑。

2020年兰州市振兴制造业工作推进会议召开 

紧抓“三条链”,提升“竞争力”

一是稳定供应链,及时制定出台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案措施,成立11个部门组成的产业链协同工作专班,全力协调解决企业政策落实、融资、原材料供应、拓展销售渠道等实际困难,确保企业员工招得来、原料供得上、产品出得去、政策落到位。建立7个行业70户企业保产业链供应链需求台账,42户企业113个风险点,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工业企业供需协同,兰州新区成功举办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供需对接等活动,促成6组12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实现签约。组织6场次军地对接会,发布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供求信息206项,兰飞便携式制氧机、西脉记忆合金接骨器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二是优化产业链,推动石化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兰州新区加速集聚绿色化工产业,围绕医药原料药及中间体、高分子材料等9大类化学产品,累计引进产业项目150多个,总投资240多亿元,康鹏威耳、鑫隆泰等17个项目达到试生产条件,“专精特新”化工科技产业园专用厂房35栋投运、39栋在建。目前新区化工园区已通过省级化工产业集中区承载能力认定。

三是提升价值链,提档提质生物医药产业,不断优化医药产业布局,通过出城入园、招商引资等方式,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形成兰州新区、高新区两大产业聚集区。兰州新区医药产业精深加工园初具规模,国药集团等十余户企业入驻西部药谷产业园并陆续投入运营。高新区陇神戎发、西脉等项目建成投产,中农威特、中牧等投资过10亿元重大项目相继落地。12户医药企业26个品种进入甘肃省陇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目录,占全省50%。兰州生物所注射用A型肉毒毒素和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年销售均已过10亿元。和盛堂福康片已在全省公安及司法系统强制戒毒推广使用,兰飞全炭双叶型人工心脏瓣膜打破本地市场销售空白。陇神戎发、和盛堂等主导产品打开新加坡、匈牙利等国际市场,佛慈制药在28个国家设立中成药销售网络,为我市中医药产业拓展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2020年兰西城市群制造业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以“三化”改造,为“5G+”赋能

一是以智能制造为突破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改造成效明显。将传统产业“三化”改造和发展“智能制造”作为振兴“兰州制造”的重要抓手,出台《兰州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明确39户企业132个项目工作任务,配套制定“三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推进机制,召开“三化”工作专题会议和现场工作推进会。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3个、绿色产品1个,能耗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创建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6户(占全省的35%),累计建成市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33个,23户企业通过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并获得贯标证书(占全省的76%)。

二是初步形成5G与垂直行业应用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发挥市5G建设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协调解决“三难两高”问题2129个,解决率98.2%;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兰州市中心城区5G通信基站规划(2020-2025年)》,并将规划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印发《兰州市5G建设及应用专项实施方案》,2020年累计建成5G基站4013座,中国信通院测评结果,兰州市5G网络质量居十大城市首位。加快推进5G在各行业的应用和融合发展,在工业领域培育宝方炭材5G+智慧工厂、祁连山水泥5G+智慧矿山等5G应用8个,医疗、交通等其他行业培育5G应用10个,初步形成5G行业应用的新业态、新模式。

 

2020年兰州市“三化”改造现场推进会议召开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一是将项目建设作为拓存量的“试金石”。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编印手册管项目、物资保障助项目、抓主抓重跟项目、区县联动抓项目、月度例会议项目、加强服务促项目、争取政策扶项目”7项措施推进项目建设,2020年,组织三次产业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共76个项目、总投资248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78%。协调解决22个项目问题,10个项目获批省级工业专项扶持资金1220万元。宝方炭材料年产10万吨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生产线、中农威特生物医药基地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兰州新区精细化工产业园、兰州航天高新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有序推进,新引进的中国生物西北地区产业园、海康威视等一批工业项目签约并陆续开工建设。

二是将招商引资作为“顶级”工作来抓。坚决贯彻“两真四有”招商要求,强化措施、精准发力,从协同央企省企总部、壮大行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等方面谋划招商方向、主动出击对接线索项目、催熟洽谈项目、落地签约项目、推动前期项目开工,工信系统全年共外出招商102余次,邀请企业来兰考察150余次,新引进恒大软包电池、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项目等制造业项目148个,签约总额421.49亿元。第26届兰洽会成功签约项目100个、总投资451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80%以上,为振兴兰州制造、推动工业增长提供强力支撑。

 

2020年第二十六届“兰洽会”期间举办的“聚力创新驱动·振兴兰州制造”高峰论坛及签约仪式 

把准“掌心脉”,开出“对症药”

一是瞄准问题靶心,为企业纾困开出“对症药”。针对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等问题,靶向施策、直击难点堵点,确保惠企政策红利落到实处发挥成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提振企业信心。先后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千企调研纾困”“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方案措施,从减免房租、税收减免、支持用工、稳岗降费、金融支持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全市先后为各类中小企业减免社保费、电费、租金等28.3亿元,延期缴纳税费32.2亿元,解决融资28.9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亿元,返还稳岗补贴4.95亿元;对一般工商业及其它电价、大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落实阶段性电价降低5%的优惠政策,优惠电价1.48亿元。

二是紧盯精准服务,推行涉企政策“不来即享”。多措并举推行兰州市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工作,把最新的涉企政策第一时间推送给企业家,甘肃省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注册2.6万户,企业登录4.2万次,均排全省第一位,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让企业少跑腿”。深入开展“千企万商大走访”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形成常态化联系帮扶机制,积极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放补贴券45万元,139个涉企无分歧欠款3.01亿元已全部清零。

三是持续培育壮大,为制造业前行装上“推进器”。全面摸排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小型工业企业3000余户,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等情况,建立培育企业信息库,按照规下转规上“五个一批”的工作要求,筛选百余户中小企业参加工业企业小升规入规培训会,制定“一企一策”帮扶措施,协调解决企业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持续跟踪企业上规入库动态,2020年培育“上规入库”企业净增31户。

 
2020年甘肃省“不来即享”服务系统现场培训会 

秉“创新驱动”,引“内生动力”

一是聚焦瞪羚企业培育,打造中小企业创新内核。突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推动企业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累计认定“专精特新”企业15家,“小巨人”3家,为1037户小微企业进行划型认定,帮助企业降低招投标门槛。240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并顺利入库,278家中小企业申报研发成本补贴,252家企业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90项,20家企业列入“科技部经济助力2020”重点专项推荐名单,占全省推荐总数的40%。兰州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对兰州西脉记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投资额1500万元,目前全市三支基金正在对兰州佛慈等4家企业进行尽职调查。

二是聚焦创新平台培育,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创新创业。加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培育力度,推动企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科研单位广泛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82个,认定产学研合作企业研发机构45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71家。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占全省46.6%、26.1%、29.4%、75%、68.1%,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不断加速。

 
兰州广通与青海时代合作推出的“8.5米经典新能源公交车” 

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发展新动能,研发投入逐年快速增长,2019年R&D经费内部支出63.92亿元,年增长达12%;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达2.25%,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16%,成为促进兰州市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量。在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骨干企业,兰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占全省比重达46.6%。 

展望“十四五”,立足“新起点”

今年是“十四五”发展的起步开局之年,更是振兴“兰州制造”大有作为之年,必须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今后,全市上下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摆在突出重要位置,全面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准确把握兰州进入新发展阶段所处的发展方向和阶段特征,围绕振兴“兰州制造”、构建“四梁八柱”产业新体系为主线,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优化存量,做强增量,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稳定供应链、优化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2021年工业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来源:先进制造与装备工业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